我院第二期影视沙龙于10月29日18点30分在41号楼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影视沙龙放映的是姜文导演并主演的《让子弹飞》。学院部分教师、2011级社会学系研究生、2010级与2011级社会学本科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本期影视沙龙的主评教师为我院社会学系刘军教授。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盗官记》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川西,胆大包天而又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王大麻子,了解到了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突发奇想决定买个县太爷的官过过瘾,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大地主黄天榜复仇。为了能顺利改头换面,他找来了在衙门混迹多年的陈师爷。在后者的帮助下,王大麻子改名为张牧之,大摇大摆地提着几大箱银元上省城买官,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刘军教授对该影片的讲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导演重构故事的介绍。《让子弹飞》是一部抽象的、其背后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批判主义作品。其中,有很多姜文导演重新建构出来的意象,如“鹅城”、“凉粉断案”、“麻匪火拼”等。影片开始,马邦德县长走马上任时,由马来拉火车中的“马”代表一种意识形态;“鹅城”中的“鹅”也是假借的一个词,象征着一种革命动机,而且“鹅”与“恶”谐音,预示着险恶之意,同时孕有谴责现实的意味。土匪张麻子的真名为张牧之,“牧之”为当官之意。一个土匪的名字竟然与当官有关,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黄四郎中的“黄”与“皇”谐音,象征着控制经济的某些大家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中的马邦德县长之所以取名为“邦德”,是期盼着国家能够成为德政的管理者,这也是姜文导演对构建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而且“康城”中的“康”意味着小康、安康社会。影片中的张麻子让其弟兄们在黄四郎碉楼的大铁门上打出惊叹号,而张麻子又打出问号的情节中,问号实则是姜文导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何时才能建构出理想而美好社会的疑问。张麻子之所以选择“筒子”来当面具,黄四郎也选用“筒子”来伪装自己的人员,是因为“筒子”意味着“统治”,象征当时社会由暴力却正义的土匪充当县太爷统治社会同县里的富强豪绅统治社会的较量。
第二部分是对影片意涵的讲评。影片的内在结构是“国家―社会―市场”,内在含义是“愚众―精英―制度”。从关键词中可以发现,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要依赖于暴力和战争,影片中的“除暴安良者”只抢富绅,不抢乡民,影片中集“马县长”、“师爷”、“骗子”等众多角色为一体的汤师爷对挣钱情有独钟,“站着把钱挣了”。他说到“我们不敢剿匪,只是借着‘剿匪’的名义向百姓收钱”。这和影片中的“不抢穷人”的张麻子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某些现实。
第三部分是对演员们精彩演技的点评,首先提到的就是张麻子。虽然他是土匪,可在观众心目中,他是正义的代表,就是“笔杆子加枪杆子的县太爷”。老实人孙守义和胡万两人的演技显示出老实人的无可奈何和黑恶势力的无恶不作。这种强差人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身上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就像《通往奴役之路》中所说的那样“不重视个人的国家必然走向集权”。而且群众在爆发的那一刻都冲向黄四郎的碉楼,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结果又能怎么样呢?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来讲,仅仅依靠一个强盗的集团是不行的,强盗的行为要有规矩才能治理好国家。文中结尾处张麻子被孤零零地被留在鹅城的情景也引发深刻的思考……
最后,在场的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军教授精彩而独道的点评,本次影视沙龙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