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社会学系第七期读书会于
主报告范冬敏同学的报告题目是《培育自由精神的社会土壤――析<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社会秩序》,分析了大革命爆发前的阶级现状导致的社会失范,精英阶层、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对立和隔离,多元精英开始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逃亡到城市,资产阶级的地位或高或低,而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对国家政治毫无经验,只能借助于口号和呐喊,却成为全国推崇的力量。各阶级分裂后出现小团体,形成同构整体,但是无法组织力量约束政府。阶级之间由于失去社会价值的共识从而产生明显分歧,各阶级缺少相互合作,小团体的愤怒导致抗议的产生,形成的社会局面是与国家集权化有关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与农民之间出现断裂,贵族的军队被改造,贵族和精英之间也出现断裂,平民精英被拉拢,官僚精英和民众的关系也被切断,社会呈现原子化的状态,产生集体行动的概率降低,对国家制度的依赖增强,垄断化和集中化加强。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地方问题只能由中央解决,一切都是政府的责任。社会上每个人的地位都在动摇,习惯被打破,民众不知道听命于谁,毛细血管式的政权与政府虚弱,权力衰弱,人民不再信任政府,贵族、资产阶级、民众互相敌对,但是却共同抨击政府。人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现实,所以决定寻找共同体。
大革命的影响为什么如此之大呢?范冬敏同学分析为是宗教原因,宗教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如果一种革命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得以进行,而且涉及人类的生存现状,那么这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激情、信仰充斥于人类思想之中,成为人的一般权利和义务。个体具有的神圣性对普遍价值的推崇,克服追逐私利的欲望,而以社会神圣性为基础的新宗教主张追求人权和自由,只有在社会秩序破裂、凌乱的情况下发生。范冬敏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变态自由――民主法治的自由。革命爆发后旧制度中的好东西坏东西全部改变,自由实际上是以两种方式存在:共同享受或者特殊权利,每个人生而平等或者进行特权民主。所以法国的未来之路就是自由来自于对公益的遵从,君主集权制得以充分的发展,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发生断裂,以至于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也发生断裂,在这种失范的状态下,形成了虚拟的社会秩序。法国背景下的自由是狭义的,是追求本阶级自由的狭义自由。尽管对法国怀有赤子之心,但是托克维尔还是认为美国有培育自由精神的土壤。
杨鑫同学做了题为《在脆弱民主条件下民主社会的建设》的主评论。首先他对范冬敏同学的主报告进行总结:由于王权摧毁社会自由和社会价值,导致阶级对立和革命爆发,民主和专制的结合使得中央集权再次确立,民主制是大势所趋,但是自由无法建立。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体现了自己的理论关怀,既有制度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杨鑫同学提出,美国的宪法共和国名存实亡。为了响应舆论的心血来潮,只好在民主社会建立民主制度。而中世纪的民主是贵族的自由,自由贵族身份的局限性导致采用民主保障自由或代议制,对民主定义的差别和对革命后果的说法存在的差异使得人民彼此无法产生认同感。对法国和美国进行比较,法国前贵族社会主张等级有序和等级情感;而美国则体现为相对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公民是在法律保护之下的公民。但是法国的身份制则是一种障碍,出身偏见成为鸿沟。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以乡村自治为基础,有利于限制专制,培养民情。从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来说,解决办法就是从人际间的信任培育基础――民情,代表以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运用民情条件下孕育出的民主观念指导制度安排,达到挽救民主、实现复兴的目的。
主评论人尹振宇同学的报告题目是:《民主与自由的悖论》。首先他为我们介绍了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废除阶段和建立阶段。在他对英美情况考察基础上提出,英国的模式可以表示为自由――民主,美国的情况则是民主――自由。法国大革命的初衷与结果所体现的是一种悖论:民主的悖论――改革为何促进革命爆发?民主与自由的悖论――结果为何泯灭自由?大革命的目的在于摧毁旧制度,代之以新制度,目的是体现平等与自由的伸张;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专制政府重新建立权威,人们自觉寻求新的主人。那么这类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尹振宇同学指出,托克维尔最心仪的就是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观念中的民主与自由就是,民主是社会类型,是社会地位的平等、民主政府的建立,民主的对立面是贵族制。何为自由?自由就是个人不受约束的活动空间,而贵族的自由则是非正式、时断时续、局限于阶级范围内、与特权相连的,不能为所有公民提供保障的病态的自由。法国大革命之前国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在于减轻人民负担,但结果却是激怒人民,贵族不再享有特权却占据统治者的权力。人民期待人人平等,但结果却是自由被泯灭,平等也变质了。
尹振宇同学提出,思想的自由是唯一的自由,所以作家占据了关键的位置――舆论导向权。因为普遍平等的理论符合不平等阶级的利益,所以作家文人的理论被大众接受,于是最终导致了人民的行动,革命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目前所谈到的三种自由分别是理想自由,即无政府状态下的传统自由,也就是不正规的和病态的、民主自由,是上帝和法律通知下的自由。但是社会现实却是多数人的暴政,人们都想要保障个人自由,多数人的自由就是多数人的暴政,所以说悖论产生的根本因素就是个人自由被无视,每个人都要服从多数人的权威,民众呼唤的是平等的奴役。
那么自由和民主何以可能呢?尹振宇同学指出,自由应该是一种精神,不是物质利益,我们应该赞美的是自由精神,不是任何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最后,尹振宇同学为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革命理论来源就是启蒙思想,但是如果当时没有思想启蒙,人民是在自身的反思之后进行了大革命的行动,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孙红叶同学作为最后一名主评论人,提出了自己对于央集权制的一些想法。
中央集权制进入旧制度并最终取代了旧制度,那么中央集权制在旧制度下为法国人民带来的变化又是什么呢?中央集权制违反了原始纳税原则,实行了富人无税穷人交税的局面;国王的欲望不断膨胀,通过制造对垒获得财源;卖官鬻爵现象变得愈发泛滥,国家卷入官本位的漩涡,而由于富人对于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买官行为泛滥,毁掉原本机构的有效性,剥夺了人们的政治自由,形成阶级分离,民众与贵族和资产阶级相互之间不团结。贵族权利开始衰落,新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地方自治权被剥夺,随之而来的就是法律独立性的丧失――最终中央集权制得以形成。赵红叶同学指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行政风尚变化,同时各阶级及其内部障碍明显,但是适应法国新社会的只有中央集权制,而且公共自由在最后出现,却又最先消失。
在四位同学的发言过后,
最后郑莉副院长欣喜地表示,她看到了同学们的点滴进步,感到十分欣慰,能在读书的基础上开放出新的问题是老师们希望同学们可以达到的进步效果。同时对
在读书会的最后,老师为同学们布置了下一次读书会的书目――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希望大家更加努力地读书,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