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社会学系第八期读书会于
首先,李欣同学做了题为《失去特定土壤,何来美国式民主?――读<论美国的民主>》的主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为我们介绍了西方比较典型的三种民主形式――古代雅典式民主、卢梭的人民主权式民主和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分别为我们分析了三种民主形式的特征。指出古代雅典式民主是最早的民主形式,促进了政治的理性化和冷静,但是这种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因为对于公民的界定过于狭窄,所以这种民主只是稀有物品;人民主权式民主是卢梭希望能够解决法国现实情况的一种民主形式,希望借助于公意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民的财产得到保护又能够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但是这种民主虽然解决了雅典式民主的民主使用范围过窄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多数人的暴政“这一问题。并且卢梭对于道德的要求也过高:因为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里,人们必然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其次才是集体利益。西方代议制民主虽然综合了前两种民主形式的优点,但是却陷入一种“投票悖论中,也就是说,选票意志永远无法直接代表选民的意识,选民与投票制度之间有一种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介绍了三种民主制度之后,李欣同学指出,这三种民主模式都仅仅是形式上的民主,与本质上的民主是存在本质差别的,尤其是西方代议制民主,是以一种最隐蔽的方式偷换了“民主”和“民主的实现形式”这两个概念。而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是与上面谈到的三种民主形式相区别的,因为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应该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精神,是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而不应该被仅仅局限在政治层面上。托克维尔在解释了民主的意涵之后又提出了现代民主社会可能出现的三种危险――“多数人的暴政”、集体平庸和极端个人主义。公民在现代民主社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人人都希望平等地享有自由,但是又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引。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看到其他人是幸福的,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民主可以带给他们幸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奴役方式,也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因为这种高于一切权利的社会权力的出现,暴政的种子也就萌芽了。这种暴政因为它具备的强大的力量,会逼迫更多的少数派交出手中的权力来扩大自身的力量,当这种极端的情况愈演愈烈之时,无政府状态就悄然而生了,引发专制状态。于是自由被破坏,三权分立的机构设置也由于被多数人控制的现实而束手无策。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开始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所以个体开始失去个性,多数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个人会在有意无意间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看法,抛弃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因为人们追求平等,渴望一致,所以便开始越来越多的将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交予他们选举的全知全能的政府来处理,也就形成了集体平庸的情况。在现代民主社会,人人平等,所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生存状况和命运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为之付出努力的,个人更加关注个人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渴望做人上人,所以每个人都更加关心自己,个人主义也就由此产生。当个人利益和需求被满足时,尚且可以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一旦个人利益受损,公民对于社会便会产生怨恨的情绪,平等的身份使公民更多的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者社会,社会开始动荡不安。托克维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自由来约束民主,使二者和谐发展。
最后,李欣同学从民情、国情和法制三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美国式民主无法实现移植到中国的梦想,分析了两国在人民民主意识,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上的诸多差别,指出中国真正需要的是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寻求一种与差序格局和中国国情法制相适应的道路。
随后,郭莉娜同学针对李欣同学的主报告做了题为《民情视域下,民主社会的中国解读――读<论美国的民主>》的评论。指出托克维尔认为民情是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的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民情是一定社会情况下,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理智资质和道德资质的总和,它包括一个民族的心理、道德、习惯、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背景下,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当时儒墨道法的思想结合,共同服务于几千年的专制封建统治。这种封建专制统治使得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森严的等级性,在社会地位中,处于较低阶层对于较高的阶层有着天然的服从,社会成员的“生而平等”的这种观念意识淡薄。同时,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浓厚,好讲究人情,社会成员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仍然会受到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郭莉娜同学认为,在中国社会,依然呈现出了美国式民主引发的种种弊端:就托克维尔看来,现代人是喜好独立的,他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思考和行动,但是悖谬的是,虽然现代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但是他们又崇拜多数人或者舆论的意见。现代人虽然具备“同情”这种感情,但是他又是个只顾着自己的心安理得的个人主义者。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深刻体现,我们现在的所思所为完全是基于自身,对于祖先的遗忘和对于后代的不管不顾不负责,使得我们的追求完全基于个人的享乐之上。托克维尔还指出,现代人是物质主义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将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的最主要追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进,我们对于经济的一味强调和重视,这种“以经济中心”思维定势开始在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社会成员将赚钱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同时,现代个人是强大的,他独立、自助并崇尚理性,他不在想贵族时代的普通人一样盲目样式某个强大的个人或者强大的阶级,他们甚至不会轻易相信神的使者,敢于嘲笑新冒出来的先知。而看中国,受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意识形态熏陶,社会成员不在相信任何神灵,我们也丧失了信仰。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信仰的否定,当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惑时,没有支持他们的精神动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守护自由呢?郭莉娜同学为我们进行了分析:首先就是在个体层面寻求宗教信仰支撑,托克维尔发现在美国社会宗教能够兴盛的一个原因是在美国,宗教只管宗教方面的事情,宗教事务与政治事务完全分离,所以人们可以容易改变旧的法律而不触动旧的信仰。在新旧体制交替的中国社会,在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转型期,如何建立信仰,建立什么样的信仰,是一个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其次就是培育一种公共精神,托克维尔认识到,市民社会是民主化和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领域,他强调的,不是公民参与政治,而是积极地参与自愿的结社,否则就难以保证政体的自由性质和公民个人的自由不致失落。他认为结社是在公民和政权之间人为地仿造出一种中间权力。这些社团可以是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力量的不能随意限制、随意的暗中加以破坏的团体,维护自身利益、对抗政府的无理要求,并维护全体公民利益。最后,郭莉娜同学指出,中美两国民情不同,我们当然不能够完全将美国的民主嫁接或者移植到中国的土壤,美国当然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社会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美国对于信仰,对于宗教,对于市民社会的培育,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难题。
两位同学的报告结束之后,郑莉副院长做了精彩的点评。首先她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同时认为大家应该继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只有将文本理解透彻,才能明白作者的思想脉络,要注意作者写作的语境,不能生硬的联系中国实际。应该从托克维尔的写作语境和背景理解托克维尔所说的“民主”和“自由”究竟是什么,以及“民主”和“自由”究竟是什么关系。同时,对于一些学术语言的使用还要多多加以规范,尤其对于某些诸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样容易产生混淆的词汇一定要多加注意。“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利己主义”却不是。而且,再次强调了对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问题,叮嘱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写作格式上的问题,按照《社会学研究》上的格式修改自己的论文格式。
苏国勋教授也指出,对于文本的阅读应该更加精细,依据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可能不会很深入的将一个问题分析透彻,所以,与郑莉副院长探讨了是否可以尝试改变读书会形式的想法,认为可以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归原文,对于书籍的阅读不应当仅仅追求量上的不断超越,应该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哪怕仅仅是精读某本专著的一章甚至一个段落,也应该做到通透的理解。
杨国庆老师肯定了同学们从批判的视角对《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解读,但是认为同学们应该更多的回归原著,不应该进行过度的发散和进行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而且同学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应该多多积累知识,梳理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有目标有意义的做出好的论文。
在本次读书会的最后,郑莉老师布置下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爱弥尔・涂尔干的《自杀论》,叮嘱同学们要回归原文,仔细研读作者的语义。